國務院新聞辦9月27日舉行政策例行吹風會,海關總署黨組成員、國家口岸管理辦公室主任張廣志,國家口岸管理辦公室副主任白石就當前優化口岸營商環境等情況回應了社會關切。
“國務院常務會確定的優化口岸營商環境、促進跨境貿易便利化若干措施,概括起來就是‘減、優、提、降’4個字,即減單證、優流程、提時效、降成本。”張廣志說。
在“減單證”方面,進出口環節驗核的監管證件將在今年11月1日前由86種減至48種,原則上全部實現聯網、在通關環節比對核查。上述監管證件涉及19個部門,按照“能取消的就取消、能合并的就合并、能退出口岸驗核的就退出口岸驗核”要求,將取消8種、合并12種、退出口岸驗核18種,實現數據多跑路、企業少跑腿,既提高通關效率又降低成本。
在“優流程”方面,深化全國通關一體化改革,推進海關、邊檢、海事一次性聯合檢查,“雙隨機、一公開”作業模式從一般監管拓展到常規稽查等全部執法領域;提高進口貨物抵達口岸前“提前申報”比例,非查驗貨物抵達口岸后即可放行提離;推進關稅保證保險改革,“先放行后繳稅”;推行進口礦產品等大宗資源性商品“先驗放后檢測”,開通農副產品快速通關“綠色通道”。
在“提時效”方面,年底前將進口和出口整體通關時間在去年基礎上再壓減三分之一,其中進口從97.39小時壓縮至65小時,出口從12.29小時壓縮至8.2小時。到2021年底,進口整體通關時間相比2017年壓縮一半,減至48小時;出口整體通關時間壓縮一半,減至6.15小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