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達科技控股有限公司總裁蔡考群
我們群達科技控股有限公司, 積極響應廣東省委、省政府關于企業轉型升級的號召,通過促進技術創新,延伸產業鏈條,從原來為港臺企業配套的來料加工廠,成功轉型成為具有自主創新技術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從原來生產普通注塑模具,轉型為生產汽車、手機等精密配套件的高端裝備制造業企業。
群達企業從原來的年產值幾千萬元、幾百萬元利稅,發展到2011年度的產值3億多元、利稅3千多萬元的中國模具技術領先企業。而且建立了省院士工作站,省、市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市工程技術研發中心等技術研發平臺,成為廣東省部省院產學研合作示范基地和重大科技專項實施單位。申報授權了60多項技術專利,并多次獲得了省、市科技進步獎,為公司下一階段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現將我們的工作體會給大家匯報如下:
一.群達企業轉型升級的做法和成效
第一、從引進、消化國際先進模具技術到建立自主創新研發平臺
群達在企業轉型初期先后引進德、英、美等6名專家和工程師來公司任職和擔任技術顧問,并同時進行了生產設備的升級換代,引進6000多萬元歐美、日韓先進的模具生產制造與檢測設備進行技術改造,從而消化了國際先進模具技術,在企業管理方面也進行了業務流程再造,與國際管理接軌。并確立了中高端汽車塑料模具和精密模內鑲件裝飾新產品的發展方向。
與此同時,群達在廣東省及地方政府的支持下也相應地建立了一系列自主創新研發平臺: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廣東省創新型企業、深圳市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等,并聯合國外發達國家先進的汽車零部件制造商展開戰略聯盟合作,針對大型、精密、復雜塑料模具技術及成型工藝展開技術研究與攻關,并取得了多項突破性的成果。群達產品的技術水平和質量均處于國內行業領先地位,如2010年模具出口歐美、日本發達國家的高新技術產品達75%以上,是模具行業的重點創匯企業。
群達開發的汽車模具已進入汽車零部件的國際主流市場,供應給寶馬、奔馳、奧迪、通用、一汽、波音等高端市場和優質客戶;開發的IMD新產品供應給蘋果、飛利浦、摩托羅拉、諾基亞、京瓷、華為、中興等國際一流客戶。
第二、堅持產學研相結合、走自主技術創新道路
近五年來,在廣東省產學研政策的引導下,群達堅持以自主技術創新和產學研相結合為主的企業發展戰略,開辟了一條產學研相結合的企業發展新路,建立了一系列的產學研研發平臺:是廣東省、教育部、科技部產學研結合示范基地及廣東省重大科技專項實施單位。
群達先后與華南理工大學、華中科技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分別建立了“廣東省及深圳市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聯合實驗室”、“深港創新圈”項目合作,并聯合承擔了廣東省粵港關鍵領域重點突破招標項目、廣東省重大科技專項、廣東省產學研示范基地等10多項部省級科技項目,獲得了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成果獎、中國機械工業科技二等獎、廣東省科技二等獎等榮譽,不僅提升了企業的技術水平,為企業帶來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而且有力地促進了企業與高校之間的產學研合作,實現了雙贏。
第三、將技術研發和企業產品升級換代相結合
隨著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的不斷發展及消費者的個性化需要,產品總是處于不斷的升級換代,面對競爭日益激烈的國際市場,要想在同行業中更具競爭力必須將技術研發和企業產品的升級換代相結合。
群達自建立自主創新平臺以來,非常重視技術研發,在新技術新工藝方面每年的投入占到了銷售收入的5%以上,并取得了多項技術成果,近三年來申請專利65項,獲授權專利41項(其中獲授權發明專利10項)。群達與華中科大研發的“汽車內飾件模內層壓工藝及數控裝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2008年的省科技大會上,汪洋書記陪同科技部萬鋼部長參觀時給予了充分肯定。群達與香港科大合作的“汽車發動機塑料進氣管”深港創新圈項目也很快進行產業化,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
正是基于這樣一種厚積薄發的精神,群達在近幾年穩健發展,如今處于模具行業領先地位,是中國第一批大型精密塑料模具重點骨干企業、中國模具工業協會副會長單位、廣東省模具工業協會副會長單位等,并多次參加國內外技術交流和接受全國各省同行業的參觀交流。因此,群達先進模具技術已得到國內外業界的認可,無論汽車、飛機、高鐵等核心部件的高端客戶都慕名而來要求合作,所以技術進步、技術研發開拓了更大的市場,也促進了企業的轉型升級。
二.我們對企業轉型升級的認識和體會
1.要克服企業轉型升級的三個誤區
每一個企業如何面對全球的金融危機和落實國家十二五規劃的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戰略方針是企業能否生存和發展的根本問題。因此,企業轉型升級工作便成為每個企業家要認真思考的重要工作。可是轉型升級也有三個方面的認識誤區:
1) 認為把三來一補的來料加工廠變更為獨資、合資有限責任公司便是轉型了。認為轉型的只是營業執照變更,可更關鍵是經營內容和經營方法的轉變才有效果;
2) 放棄制造業去搞房產、股票、債券、金融等資本市場賺錢來得快。曾經有個老板現身說自己搞了一個大工廠不如老婆炒一套房賺得錢多,但是要深刻認識到投機生意可一時發達,不可長期發展。何況中國人口多,就業壓力大,離不開制造業。全球金融危機只有發達的德國制造業堅實,比較少受金融危機的影響,美國也在金融危機后重新提出復興制造業;
3) 片面追求高科技產業放棄自己所熟行的產業。高新技術產品和我國提出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固然有前景,但并不是每個企業都能統一一個方向發展,比如提出新能源為新興產業、全國太陽能、多晶硅上馬太多,每年產能14萬噸,而全世界需求只有8萬噸,以前都片面把電子企業列為高科技企業,結果金融危機一來,廣東的電子企業倒的最多,因為除了芯片進口,其實就是裝配業。這三種企業轉型升級的片面認識不糾正,有可能誤導一些企業在發展中從停滯,彷徨,走向另一個陷阱。
2.企業轉型升級應突破五項工作
縱觀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和金融危機以來的世界經濟格局變化動態,以及中國現有經濟結構失衡現狀,企業的轉型升級應從幾個方面工作入手,并結合本行業、本企業實際情況來選擇適合自己企業的發展戰略。
1) 根據市場變化轉型,開辟新市場。金融危機后,出口減少已成定局,國家也提倡擴大內需,所以出口轉內銷勢在必行。經濟均衡的發展國家凈出口等于0,而我國進出口順差數額很大,正常國家投資消費比例是2:8或3:7,而現在是4:4。如安踏、七匹狼、利郎,九牧王等內銷品牌就發展很好。
2) 從產業鏈低端走向高端,增強競爭力和經濟效益。在制造業產業鏈的六大環節(品牌、設計、制造、物流、服務、銷售)中,中國企業往往只做產業鏈中的制造這個環節,比如智能手機在中國制造,每臺只賺幾十元,而在國外買幾千之可賺幾百元以上。特別要記的是服務業不單是生活消費領域的服務業,工業制造領域的服務業在中國也是欠發達的。2010年中國三個產業結構比為10.2%:46.8%:43%,第三產業43%遠低于發達國家60%以上。所以要從制造業的單純制造向品牌、設計、現代物流、服務、銷售等環節發展。
3) 依靠技術創新,提升產品檔次。技術創新是每個企業在轉型升級中必須十分重視的工作,因為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們的高要求以及科學技術,知識經濟的發展,產品的更新換代非常之快,如蘋果艾鳳、艾派的出現,改變了世界,也沖擊和替代了許多產業。前兩年還風行的MP3、MP4、上網本、電子書、數碼相機等電子產品都一落千丈,而今后隨著云計算、互聯網和智慧地球,干細胞、生物基因,新材料科學的發展,許多新興產業、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也將取代現有的產業和技術。所以只要企業要生存發展就必須具備自主創新能力。而我國的科技、教育投入計劃1.5%和4%都沒達到,許多企業的科研投入不足,因此要提升產品檔次就如同紙上談兵。
4) 尋找產業鏈的資源整合、加強抗風險能力。現在的企業參與國際化競爭,單打獨斗和大而全,小而全的獨家生意已很難有得發展。特別是我國有21個產業的產能過剩,盲目擴張擴產也有風險。所以整合上下游產業鏈的資源,在做好自己本行外,與好的客戶、供應商都可以聯盟合作,甚至并購,比如許多企業做大做強都是在整合社會資源很有建樹的企業,反過來企業做大了又可帶動一批小企業的成長。深圳一女孩在富士康做工10年后創業搞小電子零件,去年上市有二十幾億身價。像華為、中興也帶動了許多小企業成長。
5) 管理上從粗放經營走到精細管理,在創新管理中找回效益。特別是我國粗放式經營已不可持續,2006年我國占世界GDP才5.5%,但消費世界40%煤,54%水泥,60%鋼鐵,70%油氣,這不但消費高,效益小,世界氣候會議還要追訴中國責任。因此轉型升級已事在必行。許多企業往往忽略了企業管理的轉型升級,而只看到技術上和產品上的升級換代。管理也是技術,管理也可創新,管理可以轉型升級,找回經濟效益。像跨國公司沃爾瑪、麥當勞的成功主要是具有一種獨特的優秀管理文化,而不在于技術。喬布斯帶動蘋果公司改變世界,主要也不是技術,其他電子企業有好的技術并不比蘋果差,而蘋果公司在管理和營銷上的創新才是成功之道。
總之,轉型升級是我們每個企業面臨的新課題,也是國家十二五規劃中對企業指出的一個正確發展方向。只要我們企業家對轉型升級有一個嶄新的認識和明晰的方向,然后根據自己所處行業和企業的實際情況來確定企業發展戰略,就能事半功倍,把我們的企業做大做強。本文提出一些觀點和看法,供專家、學者商橘和指正。
三、趕上第三次工業革命浪潮,延伸產業鏈,圍繞高端裝備制造業,從單一模具生產轉型為先進成型產業鏈技術配套企業。
根據國家“十二五”規劃和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政策,群達也將瞄準高端裝備制造和新一代信息產業來延伸產業鏈,圍繞技術進步開發以下兩方面產品:首先是高端裝備制造的先進成型模具及工藝,主要有:汽車發動機塑化零部件、模塑集成智能控制系統、飛機內飾件、軌道列車高分子材料零部件成型模具及工藝研發,高分子材料成型自動化生產工藝、注塑模CAD/CAE/CAM二次開發等。其次是新一代信息產品IML成型工藝,主要有:碳纖維成型工藝及產品研發,平板電腦、智能手機外殼的IML工藝研究開發等。
前段時間,群達與香港科技大學、浙江大學進行了產學研合作,申報了廣東省間歇工業過程監測與故障診斷院士工作站。引進了以香港科技大學高福榮教授(千人計劃)為首的高分子成型及過程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團隊——《模塑集成智能控制系統》,該項目是機械模具領域中世界領先技術項目。項目的實施,我們群達將從單位模具生產轉為集工業設計、模具設計制造先進注塑成型裝備、先進高分子成型工藝、成型過程監測控制的完整技術產業鏈配套企業。為工業的轉型升級和節能降耗目標的實現做出貢獻。目前,該項目已生產了試驗樣機和傳感模具。今后群達將根據國家關于轉型升級的依靠科技進步、開展技術創新來促進企業轉型升級的政策指導,不斷以技術創新為動力,不斷地進行產業轉型升級,為民族工業的復興和國家經濟建設做出應有的貢獻!
謝謝大家!
2012-11-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