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傳統汽車一樣,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仍然離不開零部件產業的支持,尤其是如電池、電機、電控等關鍵技術與核心零部件的支撐。這一點,在前不久舉辦的“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2017”上得到進一步研討并取得不少共識。
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執行副理事長、清華大學教授歐陽明高表示,新能源汽車發展要避免出現傳統汽車發展過程中的技術空心化問題,需要企業專注研發、反復試驗、不斷創新,提供更多更好的產品,尤其是零部件企業。
“‘十三五’新能源汽車技術升級戰略是動力深度電氣化、車身底盤輕量化、整車智能網聯化。在這個發展過程中,關鍵技術的創新和零部件產品的性能提升,對實現這一目標至關重要。”歐陽明高認為,“2016年先后出臺的行業準入條件及年底新一輪的補貼政策,都給了汽車行業一個明確的信號,那就是國家將更趨于補貼先進技術和高品質的產品,鼓勵企業自主研發和不斷創新。整車企業的優勢在于做集成、打品牌,但是制約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大量核心技術卻是掌握在零部件企業手上。”
的確,來自上海的電驅動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貢俊也表示,對于整車的集成度,除了技術和產品本身以外,定位也很重要,加法和減法究竟怎么做?對于零部件廠商來說也是非常關鍵的。
新能源汽車的輕量化更為重要
同樣與傳統汽車相似,新能源汽車為了達到更長的續駛里程,多裝電池等以儲備電能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其輕量化的問題比傳統汽車更為突出。對此,工信部原材料司副司長潘愛華專門就汽車輕量化材料方面的發展情況進行了較為全面的分析。
從一些輕量化研究的結論可知,汽車輕量化以后,重量每降低10%,燃料效率可以提高6%~8%;汽車重量每減輕100公斤,百公里油耗能降低0.3~0.6升,二氧化碳排放可以降低5~8克。在加速性能方面,加速到60公里的時速,1.5噸的車大概需要10秒;如果減重25%就可以減少到8秒。
潘愛華認為,汽車輕量化的意義主要集中在兩點:一是體現對能源消耗的經濟性,就是節能和減排;二是體現車輛性能的優化,主要包括舒適的體驗性、駕乘性和智能化。對電動汽車來說,因為一輛車所裝載的電池就達300公斤,所以輕量化的需求更為迫切。如果通過材料的輕量化,把300公斤的重量減下來一部分,是非常現實的需求。
目前輕量化的途徑主要有三個方向,一是結構設計的優化,二是采用輕量化材料,三是通過輕量化材料的相關技術來實現。從世界汽車輕量化技術的歷程看,除了已經在車身與大量結構件上進行的高強度鋼與鋁、鎂合金的輕量化技術進步之外,汽車輕量化材料主要還有塑料、碳纖維復合材料以及非金屬復合材料等。其中,工程塑料和碳纖維復合材料對汽車的減重效果是最明顯的。
目前,發達國家已經把汽車用塑料量的多少作為衡量汽車設計和制造水平的重要標志,而國內車用新材料技術和產業的發展在此方面還有較為明顯的差距。經過試驗分析,通過以塑代鋼的輕量化技術,用到汽車的外飾上,增加塑料的用量可以起到減少60公斤的效果;在汽車內飾方面如果增加塑料用量可以減少15公斤總重量。僅這兩項加起來,汽車就可以減重七八十公斤。從中國同樣也是塑料生產大國這一點來看,未來汽車輕量化方面的基礎還是可以讓人不用太擔心的。
國內廠商技術已走在前沿
在新能源汽車領域,零部件廠商和主機廠的定位非常關鍵。從整機廠需求來看,國外大廠商都是往總成化走,零部件供應商的能力體現在什么地方?也即其核心點在什么地方?
如果要問現在的乘用車廠商總成集中到什么程度?當然是希望集成度越來越高,最好的已可進行電機、逆變器、減速器一體化的設計和供應。比如,最近本田公司推出一款轎車,它把電池電堆以及發動機做成一體化,主機廠以后只需換一個發動機就可以了。
但對于零部件廠商而言,必須要在一體化上提前布局,在一體化技術的發展過程中起到引領作用。因此貢俊認為,零部件廠商必須做到極致的專注,不管是做電池還是電機,哪怕只是做器件,如果做不到具有競爭力也是不行的。
目前,電動汽車器件大概占到控制器總成本的30%左右,盡管在國內市場上用的電機控制器芯片基本由外國公司提供,但國內零部件廠商也并不是一無是處,在許多領域已經挑起大梁,有的甚至還超越了國外同行的水平。
例如,精進電機一直倡導的永磁直驅電機已經成為新能源客車驅動的主流,并且電機結合固定速比也已經成為了新能源乘用車的主流技術。在客車領域,2016年高效的永磁電機已經基本上完全取代了異步電機,成為了絕對的客車驅動主流,具有非常好的降低電耗、降低運營成本、降低電池成本的優勢。因此,精進電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余平認為,電機高效了,電池就可以少裝一些,這是電機方面對新能源汽車技術的貢獻。
蘇氏精密制造技術(北京)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戴立宏介紹,該公司提供的全新工藝的整體鑄造技術,不論多復雜、多大的體積,都可以一次成形。該項技術在航空航天、兵器、汽車、能源、水電等各個領域為國家,乃至為世界填補了大量的空白。據悉,目前在精密成形這個領域,全世界只有中國做到了全自動化生產。因此從鑄造領域來說,蘇氏精密的技術指標可以說是全世界最強的。
如果用數據說話,以汽車車橋為例,某一款車78個零件,蘇氏精密做完以后整合成一個零件,重量減輕了68%。另外,蘇氏精密做成的零焊縫底盤車,將是世界上第一款無焊縫車。因此戴立宏很自信地認為,整體鑄造技術對四大工藝會有一個巨大的沖擊,理論上講已經可以不需要焊裝線了。
同樣,來自中植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的副董事長周景春也表示,通過該公司的技術,已經不再需要傳統的焊裝車間,對廠房設備的需求可大幅降低。同時,傳統的涂裝方式也不再需要,也不再用傳統的內飾工藝,總裝工作量減少一半;不再依賴傳統的底盤,采用高度集成的輪邊驅動模塊,現場工作量降低,可大幅縮短整車的生產供應周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