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羞羞网站_成人在线免费网站_欧美a在线观看_免费的黄色片

當前位置:首頁 >> 新技術、信息化 >>詳細內容

三條“+”路徑:助力中國制造走向“中國智造”

來源:  南方日報     時間:  2015-03-31 14:06
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中國制造2025”產業發展戰略。目前,全球正在發生一場以工業化與智能化融合發展為主要特征的新一波的產業革命,中國制造2025”的目的也是通過促進工業化與信息化的高度融合推動從制造業大國制造業強國邁進,因此可以說,中國制造2025”也是中國的工業4.0”(德國)、先進制造伙伴計劃(美國)。
中國制造業大而不強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缺乏原始創新。中國制造業主要通過模仿、學習、引進等方式向國外獲取技術和商業模式,并逐漸形成路徑依賴,收益穩定,風險偏好低,創新動力不足。同時,由于中國教育及科研創新體制的不足導致真正的創新人才匱乏,有突破性的重大創新匱乏,創新能力不足。二是缺乏核心技術。中國制造在量上已經是全球第一,但主要工業品的核心技術和產品仍然需要進口,產業競爭力羸弱。中國已經是全球最大的鋼鐵、計算機、汽車生產國,但大部分的特鋼、芯片、發動機仍然依賴進口,更遑論大型客機的重型燃氣輪機、大型裝備生產中的高端數控機床,智能機器人的高精度傳感器等。三是忽視社會責任。中國制造業普遍能耗高、污染重,對社會造成的負外部效應不計入運營成本導致企業往往忽視社會責任,公眾口碑差,逐漸成為社會矛盾的風口,品牌建設和持續經營困難。霧霾、酸雨、藍藻等重污染現象和多發的勞動糾紛逼迫傳統制造業必須走上轉型之路。
要做強中國的制造業,由中國制造走向中國智造,就必須順應全球新一輪產業革命的浪潮,制定中國制造2025”路線圖。這其中,有以下三條路徑可供選擇。
一是發展實驗室+,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搶占產業制高點。新材料、新能源、生物科技、航空、海洋等戰略性新型產業是原創性高端科技密集的領域,反映了一個國家最高的工業、科技和國防水平,也往往是社會其他產業的技術源頭。尤其是大國經濟,必須擁有較為完備的工業體系,更要求有堅實的基礎研究作為支撐。誰搶占了制高點,誰就擁有了未來。但也正因為高,一般的企業難以獨立承擔,需要政府集中資源,有效介入。這其中最核心的在于高校(包括科研院所)。高校是科技人才和科研設備最集中的地區,也是政府資源有效介入科研領域的較理想部門,既可防止企業科研的短期化行為,又可避免政府科研的行政化傾向。實驗室+產業就是以高校為紐帶,推動官產學研的緊密合作,打通科技與產業、資本的連接,實現創新鏈、產業鏈與資金鏈的有效融合。其關鍵就是推動科研體制改革,建設新型研發機構,把高校的知識和人才向產業端延伸,把高校打造成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井岡山
二是發展互聯網+,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互聯網改變了人類世界的空間軸、時間軸和思想維度,催生了許多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互聯網在創新上的最大貢獻是降低了信息獲取成本從而拉低了創新門檻,把創新從少數人的精英行為引向多數人的草根行為。只要擁有一部電腦、一根網線甚至一部手機,就能實現電腦+人腦的結合,就可以通過創客眾籌等方式實現創新。阿里、京東創造了成千上萬個創業型就業崗位,騰訊、百度在顛覆了無數個傳統行業的同時又催生了無數個新的細分行業,創造了層出不窮的創業創新機遇,很多人特別是年輕人、大學生因此實現了事業夢、人生夢,帶給社會和產業無限活力。只有把創新引向大眾,激發民間創業熱火朝天的激情,才能充分利用好中國人口多、市場大在創新中的優勢,才能讓全社會永葆青春。
三是發展機器人+,推動傳統制造業技術改造。隨著人力成本的不斷上升,中國傳統制造業已經進入到機器換人的階段。用機器替代人力勞動是技術改造的重要方式,不僅僅是因為機器擁有比人力勞動更高的效率,更是因為機器的更新換代周期要遠小于人的更新換代周期,有利于制造技術的不斷持續更新和改造。推動中國傳統制造業的機器人使用,現階段不能僅實現簡單的機器替換人的勞動,還應該順應技術發展的趨勢,實現機器人的智能化,實現智能機器人對人的勞動的替代,這樣替代的就不僅僅是簡單勞動,還有復雜勞動。通過這種轉換,可以讓傳統制造業重煥生機,不但讓傳統制造業不再是轉型的負擔,而且讓中國傳統制造業獲得新的國際競爭優勢。
?
模具行業“十四五”發展綱要? ?100元/本? ? ?聯系電話:010-88356463 更多
首頁 | 協會概況 | 協會工作 | 聯系我們
中國模具工業協會主辦唯一官方網站
中國北京海淀區首體南路20號國興家園四號樓505,506室  郵編: 100044
電話:010-88356463  傳真:0086-10-88356461
電子郵件:cdmia@cdmia.com.cn
網站:http://www.very21.com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40758號   京ICP備17039305號-1
版權所有中國模具工業協會,未經同意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