旨在推動中國從工業大國轉型為工業強國的綱領性文件“中國制造2025”已經完成初稿,而作為“中國制造2025”惟一的地方樣板和實踐范例的泉州已經完成“泉州制造2025”。
早報記者近日從知情人士處獲悉,中國工程院牽頭制定的泉州方案已經正式制定完畢,其采取了“1+3”的報告結構,包括《泉州制造2025發展綱要》,以及三項行動計劃:《智能制造發展專項行動計劃》、《提升質量品牌專項行動計劃》、《發展服務型制造專項行動計劃》。
值得注意的是,參與制定“泉州制造2025”的多位專家也參與了“中國制造2025”的制定工作,兩個規劃多有相通之處。
泉州定位中國制造業
綜合水平10強
公開資料顯示,由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牽頭,會同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從2014年起開始著手制定“中國制造2025”,為中國制造業今后10年的發展勾畫藍圖。
泉州作為中國制造業的典型城市,被確定為“中國制造2025”的延伸和地區性示范。受泉州市委、市政府委托,中國工程院牽頭制定“泉州制造2025”,作為泉州制造業發展的戰略性規劃。
早報記者獲悉,參加研究制定“泉州制造2025”的專家包括中國工程院院長周濟,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副主任、中科院院士姚建年,教育部原副部長吳啟迪,華中科技大學原校長、院士李培根,國家質檢總局原工程師、國務院參事張綱等。整個項目組組長為李培根,成員包括機械科學研究總院原副院長屈賢明等。他們其中的多人也參與了“中國制造2025”的制定。
值得注意的是,泉州方案在制定過程中,參考文獻中就有《制造強國戰略研究報告》、“中國制造2025(初稿)”等。
“泉州制造2025”作為泉州市制造業發展的十年戰略性規劃,其目標確定為:到2025年,泉州將建成國內外知名的先進制造業基地、品牌之都、民營經濟創新發展之城和制造業轉型升級典范,躋身中國制造業綜合水平10強城市(不包括直轄市)之列。
為了這一目標,方案提出了“產業共生、協同創新、智能制造、品牌拓展、服務增值”五條發展思路。這是泉州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重點,也是“泉州制造2025” “重大戰略任務”的主要內容。通過產業共生,加強各產業集群之間的關聯,提升資源的配置效率,提升產業的經濟效益;通過協同創新和實施三大行動,重塑泉州制造業的競爭優勢。
比如在《智能制造發展專項行動計劃》中,就重點從產品數字化與智能化、設計過程數字化、制造過程數字化與智能化、生產管理過程信息化、制造裝備數字化與智能化、定制式柔性制造車間/企業等六個方面規劃智能制造發展的行動計劃。
值得注意的是,泉州還提出建設“泉州云制造平臺”。這個平臺將融合數字化網絡化制造技術,以及云計算、物聯網、信息服務等技術,將各類制造資源和制造能力虛擬化和服務化,將資金流、信息化、物流、服務流統一構成制造資源和制造能力池,通過大數據分析快速調整供應鏈,開展有客戶參與設計的定制化生產。
知情人士還透露,泉州還將成立由市長為組長、分管副市長為副組長、市直部門與各縣市區、各產業園區負責人為成員的“泉州制造2025”聯席會議制度,統籌協調泉州制造業發展中的重大問題。
重點突破
航天裝備等8大產業
在國家層面,此前有消息稱,“目前初稿已經完成,還在工信部層面進行不斷修改完善,估計今年上半年將完成程序正式公布。”
上海工業自動化儀表研究院院長徐洪海近日在由上海國有資本運營研究院主辦的工業4.0與國企改革發展研討會上表示,“我國智能制造發展已經具備了較好的條件,這將是中國制造2025規劃實現目標的基礎。”
據悉,上海工業自動化儀表研究院是參與編制“中國制造2025”的成員之一,并將通過參與智能制造示范工程來確定中國版“工業4.0”的標準。“例如,上天、入地、下海、高鐵、輸電、發電、國防等等,都顯示出巨大的創新力量。”徐洪海稱。
早報記者獲悉,包括滬東中華造船集團、上汽集團等在內的多家國企已經開展下一階段智能制造的研究。
滬東中華造船集團相關人士告訴早報記者,該集團目前承擔了多項重大研究課題,而有些已經陸續產生成果。例如,該集團旗下的滬東重機有限公司在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支持下,通過3年研發,就成功制造出擁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型低速船用柴油機,其氮氧化物污染可下降80%,以后,全球船東只要在大型低速柴油機上安裝了這臺排放系統,船舶就可以在世界任何港口進出。
發動機僅僅是一個方面,徐洪海還透露,“中國制造2025”將以航天裝備、通信裝備、能源裝備、工程機械、軌道交通裝備、鋼鐵、石油煉制、家用電器等與國際先進水平較為接近的8大產業進行重點突破,并最終實現:生產過程自動化、流程管理數字化、企業信息網絡化、智能制造云端化。
徐洪海還表示,“中國制造2025”有別于“工業4.0”,將立足于中國基本國情和制造業發展實際,探索有中國特色的智能制造發展道路,其主線將體現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深度融合的數字化、智能化制造,弱化5年時間限制,注重中長期規劃,注重頂層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