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羞羞网站_成人在线免费网站_欧美a在线观看_免费的黄色片

當前位置:首頁 >> 政策法規 >> 政策解讀 >>詳細內容

中國汽車產業的發展和政策取向

來源:       時間:  2004-05-05 16:00
國家發展改革委產業政策司  侯世國
2004年5月
2000 年以來,在國家宏觀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整體環境下,國內汽車產品的生產和銷售呈現高速增長。2001年國內汽車產量為233萬輛,比上年增加了13%, 2002年達到325萬輛,同比增長39%,去年汽車產量已達到444萬輛,同比增長35%,其中轎車同比增長83%。兩年內中國的汽車產量翻了一番,提前完成“十五”計劃,汽車年產量在國際上排名已由2001年的第8位躍升為第4位。以轎車為主導多類車型的市場銷售量大幅度增加,部分產品供不應求。這一情況表明我國的汽車產業已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時期。

推動國內汽車市場需求增長的主要因素是國內私人汽車消費的持續上漲。我國有13 億人口,具有巨大的市場潛力。近年我國國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全國人均GDP已超過1000美元,而在北京、上海、廣州等一批大中城市的人均GDP已超過了3000美元,全國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超過10萬億元,一部分居民已具備了購買轎車的經濟條件,這一潛在需求正在迅速轉化為實際消費。以家用轎車為主導的汽車產品銷售持續升溫,國內市場私人購車出現前所未有的熱潮,社會私人汽車保有量已由2000年的600多萬輛上升到2003年的1200多萬輛,三年凈增600多萬輛,等于2002年全年汽車產量的兩倍;另外我國城鄉道路和高等級公路通車里程迅速增長,道路交通條件有效改善,國家各類建設項目投入增加,如西氣東輸、西電東送、青藏鐵路等一批大型基礎設施工程投入建設等等,也都有力地激發了社會需求,促進了汽車產品生產的持續擴大。

一、汽車工業已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的推動力

汽車工業是一個國家工業化水平和科技水平的重要標志,也是國家綜合經濟實力的具體體現,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過程中都有汽車工業帶動和支撐的重大作用。我國汽車工業在50多年的發展進程中,通過國家扶持,企業努力和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及裝備,到目前已基本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汽車產品制造體系。

我國汽車工業對國民經濟的推動和支撐作用也日益增強,一是對上游制造業的帶動,如對機械、金屬冶煉、橡膠制品、紡織、皮革、石油等產業帶動的工業增加值是其自身的2 倍多。二是可推動汽車銷售、維修、加油站、信貸、保險、公路運輸等下游服務業增加30-80%的投入。三是汽車工業不僅能容納大量的直接就業,也創造了1 比11的高比例的間接就業。另外汽車工業的發展對改善居民消費結構,加速經濟結構調整,推動城市化進程都有重要的引導和促進作用。我國汽車市場潛力巨大,加快發展汽車產業對促進國民經濟發展、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二、汽車工業已成為當前經濟領域中投資的熱點

由于市場需求強勁增長,高額的投資回報,以及汽車對地方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直接激發了各方面投資汽車產業的積極性。部分企業加大投資力度,調整產品品種,擴大生產能力,力求抓住這一有利時機,把企業做大,占據更大的市場份額;一些企業利用民間資本和外資積極進入汽車領域的機遇,引進資金、技術和現代管理機制,以求新的發展;部分地方政府把汽車工業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出讓土地,優惠稅收,改善環境,以吸引國內外資金、技術前來投資發展汽車。汽車工業已成為當前社會經濟領域中投資發展的熱點。據調查,當前汽車行業投資行為呈現出以下幾個特點:

1、投資產品適應市場需求和發展方向,促進了汽車產品結構的優化。大多數企業未來規劃的重點是市場銷售旺盛、需求潛力很大的轎車和重型載貨車,其中轎車占全部新增能力的57%。為適應市場競爭,企業推出新產品的節奏加快,幾乎每個星期就有一款新車上市。目前市場上國產轎車品種已有50多種,車型達二百多個,一批具有自主品牌的國產轎車在市場上的影響力逐漸擴大。新產品的性能和質量逐步提高,價格持續下調,兩年中轎車產品的價格整體上降低了20-30%,更加刺激了消費者的購買熱情,形成了生產和消費相互促進的良性互動,進一步帶動了汽車產品結構的優化。

2、國外大型汽車生產企業進入中國汽車領域的步伐加快。中國汽車市場的興旺和巨大的潛力,以及國外企業轉移生產能力的需要,國外大型汽車生產企業進入中國的熱情增高,步伐加快。除原已進入中國的企業大都制訂了加大投資規模、增加品種、擴大產量的規劃外,日本豐田公司與國內企業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擬投資100 多億元生產皇冠、佳美、陸地巡洋艦等流行品種;日產公司與東風公司進行了全面重組;美國福特、韓國現代、德國寶馬、奔馳都陸續進入中國。到目前,世界主要的汽車跨國公司均已在中國建立了合資企業,生產的產品范圍涵蓋了國內汽車市場的主要品種。這些企業產品技術含量高,品種豐富,具有明顯的市場優勢,有利于帶動國內汽車市場的充分競爭,促進產業的技術進步和向高端發展。

3、汽車企業的大規模重組加速了企業結構的調整。國內汽車企業正在通過聯合、兼并和收購等方式進行戰略性重組,帶動了汽車產業組織結構的調整。一汽、東風和上汽集團都把聯合、兼并相關汽車企業作為重要發展舉措,在全國范圍內進行大規模重組。一汽公司重組天津汽車和四川豐田,東風公司參股江蘇悅達起亞公司,上汽通用重組柳州五菱和煙臺大宇,以及重慶長安收購江蘇、河北企業,鄭州宇通兼并洛陽、蘭州、重慶客車企業,這一系列行為顯示我國汽車產業重組的力度正在強化。汽車企業重組后加快了產品的開發換型,擴大經營規模,使集團產品覆蓋面更廣,競爭力更強。一批規模小、技術水平低的汽車企業在重組中逐步納入大企業集團的整體戰略之中,以三大集團為核心的一批骨干企業發揮了在行業中的基礎和龍頭作用,對抑制汽車工業散亂,調整企業結構起到了積極作用。

4、國內民間資本正在積極進入汽車領域。汽車行業的加速發展及國有企業的改制為民間資本的進入提供了機遇。一些民營資本以收購、兼并現有汽車生產企業或受讓股權等方式正在進入汽車行業。除吉利汽車公司外,比亞迪公司收購了原秦川公司要主要股權;德龍公司通過收購湘火炬,控股陜汽、川汽;廣東日新公司入主成都新大地汽車制造廠,重慶力帆實業公司兼并了北泉客車廠,擬投巨資涉足轎車領域;一些國內家電巨頭也有介入汽車產業的意向和行動。

5、汽車產業的投資結構發生變化。外資、民間資本的進入,拓寬了汽車領域的融資渠道,企業籌資能力增強,對銀行資金的依賴程度大大減弱。各地發展汽車規劃資金來源主要通過自有資金、合作伙伴出資、上市募集等方式取得,銀行貸款所占比例較小。投資結構的改變帶來了投資行為的轉變,投資人風險意識顯著增強,重視市場分析和論證,注重產品的競爭力。企業雖然制訂了投資規劃,但在實際投資運作中大都采取分步實施,滾動發展的方式,根據外部環境的變化及時予以調整,投資和經營行為更加理性化。

三、影響汽車產業健康發展的制約因素不容忽視

汽車產業的高速發展,是我國經濟整體水平和居民消費能力不斷提高的必然結果,汽車產品的市場需求將在一個較長的時期內保持較高的水平,在這種情況下,資金向汽車這樣迅速發展并有重大前景的產業集中具有一定的必然性。當前的汽車投資行為,伴隨出現了投資結構改變,企業結構和產品結構優化,產品價格不斷下降等有利市場調節趨勢,這些變化與我們多年來著力貫徹執行的汽車產業政策方向是一致的,有利于汽車工業整體水平的提高和健康發展,表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機制正在發揮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但是在汽車市場需求迅速擴大,企業投資熱情高漲的形勢下,由于我國投融資約束機制尚不健全,局部地區和企業投資存在一定盲目性,有過熱傾向,同時一些社會環境和資源條件對汽車保有量迅速擴大的狀況尚不適應,也不協調,這將成為制約汽車工業健康發展的不容忽視的因素:

1、汽車生產能力的規劃設想超過國內市場需求。全國目前已具有整車生產能力600 余萬輛,據調查,今后五年內各地在汽車整車方面規劃新增生產能力700多萬輛,到2007年總生產能力將達到1300萬輛。如果這一規劃能力得以實現,屆時市場上一些汽車品種將出現嚴重的供大于求,可能出現企業產品積壓,能力放空,市場惡性競爭,企業經營效益下降甚至嚴重虧損,造成投資難以回收,資源浪費等不良后果,甚至引發職工下崗、銀行呆壞帳增加等諸多經濟和社會問題。

2、在投資中“重整車、輕零部件,重引進、輕開發”的傾向明顯。各地新的投資規劃中,大都以整車為主,發展基礎零部件的項目少;在技術來源上也都傾向于與國外企業合資或合作,直接利用國外企業現有生產技術和車型,盡快推出產品,自主開發研制的產品少。有些企業在并不具備完整生產工藝條件的情況下,通過與外商合作,大量進口汽車總成和散件進行組裝,以求快速占領市場。這種做法不利于國內企業掌握核心技術,培養和提高自主開發創新能力,更難于創造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品牌產品。

3、部分投資項目未能按現行規定程序進行報批。目前少數企業建立了新的汽車整車生產線,或開發了新的不同類別的車型,投資額度巨大,已經開工建設甚至已經建成,卻沒有履行規定的報批程序,違反了國家項目管理規定。

4、投資的分散性對盡快改善汽車行業散、亂、弱的狀況不利。全國主要省區都對投資和發展汽車十分積極,但是局部地區和部分企業并不具備發展條件,也盲目進入汽車領域,所建生產能力水平低下,規模受到局限,使汽車生產廠點增加,產品重復,布局分散,能力難以向優勢企業集中,對改變汽車行業長期存在的散、亂、弱的狀況帶來不利影響。

5、汽車保有量的迅速擴大對燃油供給、城市交通、環境保護帶來新的矛盾。我國原油資源不足,目前三分之一的消費量需要進口,去年國內凈進口原油接近1億噸。隨著汽車生產量和保有量的迅速擴大,燃油供需矛盾更加突出,部分大中城市交通及泊車設施不配套,造成交通堵塞,停車困難,城市運行車輛的增加也加劇了空氣的污染,這些新情況和新問題,都將成為制約汽車工業健康發展的不利因素。

四、促進汽車產業健康發展的政策取向

汽車產業對支撐國民經濟健康發展、擴大社會消費、拉動相關行業、緩解就業問題,以及改善和提高居民生活水平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國汽車產業正處于一個重要的發展機遇期,政府應根據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通過制訂和實施有力的汽車產業政策,積極引導汽車產業抓住這一機遇,推動汽車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抑制低水平的重復建設,規范生產經營秩序,利用現有產業基礎和比較優勢,增強國內企業自主開發和創新能力,提高整體水平和國際競爭力,將比較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在立足國內市場基礎上,擴大全球汽車市場份額,并使其成為國民經濟增長和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推動力量。

為實現這一目標,主要政策方向是:

1、堅持引進技術與自主開發相結合,鼓勵汽車生產企業投資、合作建立產品研究和開發機構,調動各方面因素,利用各種資源,推動產、學、研的聯合和協作,開展汽車產業基礎技術和關鍵技術研究,創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品牌產品。支持大型汽車企業建立汽車技術開發中心,加強與汽車工業發達國家和地區合作,參與國際產業分工,在合作與競爭中,增強國內企業自主開發和創新能力,提高管理和營銷服務水平。對新建汽車企業,在自主開發能力方面應提出明確要求,限制沒有技術的資本進入汽車領域控股汽車企業進行產品組裝。

2、根據國家能源結構狀況和空間排放標準的要求,支持發展節能、環保型小排量汽車,開展電動汽車、混合動力汽車、動力電池、醇燃料、氫燃料等新型車用燃料、動力以及車用新材料的研究和開發,推動混合動力汽車的生產和使用,降低燃料和材料消耗。

3、加速產業的結構調整和優化,鼓勵現有汽車企業以資產為紐帶進行聯合、兼并和重組,充分利用現有資源,發揮各自優勢,形成規模效益,把企業做大做強,創造具有特色的產品品種和品牌,增強競爭能力。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現有骨干汽車企業的重組和對某一地區汽車企業進行全面整合,淘汰落后生產能力,同時限制沒有技術來源的社會資本與已不具備汽車生產條件的企業進行組合,抑制低水平的重復建設。

4、鼓勵企業開發、研制和發展汽車關鍵零部件,如電子產品、模具的生產和加工,向系統開發、系統配套、模塊化供貨方向發展,實現規模經營,建立高水平的零部件制造體系,形成完整的產業鏈。

5、建立統一的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企業和產品市場準入管理制度,通過制定《道路車輛管理條例》,完善車輛生產、銷售、使用維修、報廢方面的相關法律法規,逐步形成與汽車產品安全、環保、節能、防盜等有關的技術法規體系,實現汽車產品法制化管理,也有利于進一步理順政府對汽車產業的管理職能,規范管理行為。

對汽車企業和產品分類設定準入標準,實行動態管理。對企業的設計開發能力、生產設施能力、生產一致性和質量控制能力、銷售和售后服務能力等提出明確要求。通過嚴格的企業和產品準入管理,規范市場競爭秩序,不斷改善和提高汽車產品性能,加速劣勢企業的退出,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改變汽車領域長期存在散、亂、弱的局面。

6、加強汽車生產投資項目管理,控制建設新的汽車整車項目,特別是利用各類財政資金的新建、擴建汽車項目,合理引導商業銀行貨款對汽車領域的投資,堅決抑制不符合產業政策、未按規定程序報批的低水平重復建設投資項目。

7、鼓勵汽車整車和零部件的出口,支持具有出口能力的整車和零部件項目的改造和拓展,培育更多的企業走向國際市場,融入國際汽車和零部件生產配套體系。

8、建立和完善產業信息體系,加強產業信息發布和引導,為社會和企業提供汽車產品市場需求、生產、銷售、技術和國內外汽車產業發展趨勢等信息,引導地方和企業投資方向,有利于投資者準確判斷,合理定位,科學決策,減少投資的盲目性。

可以預見,在二十一世紀的初期,中國經濟的總體水平會有一個更大的提高,在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不斷增強的情況下,國家產業政策將更多地運用經濟、法律、信息等手段,更多地采用間接方式進行調控,盡快建立起以產業政策、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緊密配合、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宏觀經濟調控體系,促進我國汽車行業健康、持續發展。

?
模具行業“十四五”發展綱要? ?100元/本? ? ?聯系電話:010-88356463 更多
首頁 | 協會概況 | 協會工作 | 聯系我們
中國模具工業協會主辦唯一官方網站
中國北京海淀區首體南路20號國興家園四號樓505,506室  郵編: 100044
電話:010-88356463  傳真:0086-10-88356461
電子郵件:cdmia@cdmia.com.cn
網站:http://www.very21.com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40758號   京ICP備17039305號-1
版權所有中國模具工業協會,未經同意請勿轉載